您好,欢迎访问优米体育服!
 

“2元午餐”暖了心,更要走得远

2025-10-27 14:30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李方冰

“晌午饭来咧,取碗!”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吆喝,老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打饭。近日,陕西省蓝田县峪湾村党支部书记庞富强,因给村里70余名留守老人上门送“2元午餐”的视频走红网络。看似简单的一餐饭,不仅解决了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更为他们带去了牵挂和关怀。

乡村留守老人年事已高、腿脚不便,生火、洗菜、开火全程费时费力,做饭成了每天的“大难题”。不少老人索性简化三餐,要么热剩饭,要么用开水泡馍之类的简餐凑合,这样的饮食不仅营养跟不上,更藏着安全隐患,让老人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虽然有的村里开设了免费食堂,但山区村落居住分散,住得远的光在路上就要花半个多小时,卧病在床的老人更是被隔绝在服务之外,吃饭成了难题。“2元午餐”彻底打破了这个僵局,对于老人们来说,不论刮风下雨,每天都能准时准点吃到旗花面、烩麻食、卤面等热乎饭,家常口味贴合胃口,荤素搭配营养又健康,省去了自己做饭的麻烦。同时,每天在门口等着书记送饭也成了老人们最放松的时刻,可能对他们来说,比吃饭难更难以忍受的是日复一日的孤独,现在接过饭盒,也自然地打开了话匣子,与书记唠唠家长里短、说说有什么困难。“2元午餐”,不仅改善了乡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绪的出口,有效缓解了留守生活的孤寂感。

这“2元”的定价,也很有讲究,藏着最懂老人的智慧和细腻心思。如果完全免费,看似慷慨,却会在无形中竖起一道人情的高墙,许多老人自尊心强,如果不付钱可能会觉得是在“占便宜”,反而不好意思打饭。象征性地收2块钱,正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支点,它在“给予”与“接受”之间,巧妙地建立了一种对等、坦然的交换关系。这笔小钱既不会给老人带来经济压力,又避免了单方面受助的尴尬,稳稳地托住了老人的尊严与体面,让他们能够安心享用饭菜,也让善意自然流淌。类似的暖心实践,也在其他很多地方悄然开展。比如,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天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考虑到村里老人享受的退休金不高,提倡用粮食或蔬菜抵扣餐费,从而最大程度减轻老人负担。这种方式既灵活又贴心,在减轻经济负担的同时,也让老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实现了助老服务的“双向奔赴”。

庞富强坚持为老人送饭,老人们对他的称呼也从曾经带着距离感的“书记”到变成像自家晚辈一样的“强强娃”。称呼的转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人心之间的锁,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这辆送餐的三轮车承载的远不止热气腾腾的饭菜,送饭只是一个切口,庞富强给每位老人递上的不仅是一碗饭,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关心与牵挂。送饭期间,借着短暂的停留,他会坐在炕沿边,跟老人唠唠家常,问问今天胃口怎么样,夜里睡得香不香,有没有哪里不舒服;目光也会快速扫过屋子,看看灯泡亮不亮,屋顶有没有漏雨的痕迹。谁家的开关坏了,他记在心上,转头就找工具来修;谁家电路老化需要检修,他赶紧联系师傅上门。这些老人生活里的“小事”,都在送饭的间隙被他一一捕捉、及时解决。这种“以服务为切口”的治理方式,跳出了传统走访的固定模式,处处透着人情味与基层智慧。一碗饭架起一座“连心桥”,庞富强也成了与老人并肩同行的“贴心人”。在信任与认同的日常积累中,真实的需求被听见,问题的解决也更精准、更高效。基层治理的温情,就这样送达群众心间,变得可触、可感、可信。

不少网友质疑,每天趁着午休时间做饭送饭,还只收2元,费神费力不说,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这种送餐方式能持续多久?为了把“2元午餐”坚持下去,庞富强也尝试了用其他方式来贴补相关费用。在送餐之外,他把日常生活拍成视频,积攒了不少人气,目前已经收获了26万多名粉丝,用直播带货的方式帮村里卖起了土鸡蛋、蜂蜜和山货,让“流量”变“销量”,既解眼前忧,又谋长远计。

从长远来看,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根本性转变,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服务落地。要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就得把“小事”办实,把细节做暖。要破解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干部首先要转变身份,从“管理者”变为“贴心人”,深入田间地头、百姓家中,在自然的互动中察实情、听真音。要让善意可持续、模式能长久,就要善用民智、整合资源,把单向的帮扶转化为双向的共建。可以借鉴“以粮换餐”等模式,鼓励村民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其中,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当然,我们更期待的是,像庞富强这样有热心更有创新的基层干部能够得到来自组织的关怀和支持,用制度保障的力量形成良性循环。

真正的治理创新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这一顿顿热乎饭、一次次贴心问候中。当干部成了老人口中的“娃”,当服务变成了有温度的陪伴,乡村振兴才真正落到了实处,落在了百姓的心坎上。(胡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