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优米体育服!
 

围场“一村一计”敲开振兴之门

2025-10-28 10:46来源:河北新闻网 编辑:刘文超

近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新地镇大西沟村王志平家飘出阵阵饭菜香气。村党支部书记李树军和老支书王志平正根据客户反馈意见对“满族八大碗”进行改进。

“100套‘满族八大碗’,不到两小时卖光,村集体一天进账一万元。”点开手机收款记录,两人笑得合不拢嘴。这道有着三百年历史的满族传统美食,如今成了大西沟村的“致富密码”。而它的重生,来自一场对“绿水青山”的重新认识与挖掘。

几年前,大西沟村和许多山村一样,年轻人外出务工,老技艺无人问津。“满族八大碗”曾是节庆宴席上的压轴菜,却因工序繁杂、传承断档,几乎消失在日常生活中。

“这不只是一道菜,更是咱们的文化传承,不能就这么没了。”李树军说。他和王志平走遍全村,拜访老一辈匠人,一点点拼凑配方、复原技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定下一条“铁规矩”:必须用本地生态食材,做地道风味。

为了守住食材的生态底色,村“两委”班子一边发展生态黑猪养殖,让猪肉肉质紧实鲜香;一边重启传统漏粉作坊,产出的粉条筋道爽滑。但木耳、蘑菇等山货配菜,仍依赖外购,成本高、品质也不稳定。

转机来自一次变废为宝的尝试。

村委委员赵兴华带着村民,把山间的废旧木材、枝丫材加工成菌棒培养基,既清理了林业废弃物,又种出了原生态菌菇。“以前这些枝丫堆在山上,影响环境,又是火灾隐患。现在年产年清,反倒成了宝贝。”赵兴华说。如今,村里每年利用枝丫材生产菌棒2000万棒,不仅满足自用,还外销增收。

一村富不算富,连片兴才是真振兴,先富一步的大西沟村想出“联动发展计”。2022年,大西沟村联合太平地、新地、营房等周边村,以入股方式成立农业发展公司,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分红机制。公司带动1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年总收入突破1300万元。

“我们不只是卖农产品,更是卖生态、卖文化。”李树军说。“满族八大碗”从一道家常菜,发展成为融合养殖、种植、加工、文旅的综合产业,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

与大西沟村不同,八十三号村通过“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找到了“两山”转化的另一条路径。

距离塞罕坝机械林场仅一步之遥的八十三号村,曾被称为塞罕坝下第一村,却长期陷入“守着金路端穷碗”的窘境。

“以前村里路是坑洼的,房是破旧的,空气里都是牛粪味。我们自己都不愿住,哪留得住游客?”56岁的村民付崇民说。

转变从2017年开始。一档真人秀节目看中这里的好生态,吴彦祖等明星用当地毛石、老木梁、藤条等材料,依山就势建起一座“星空图书馆”。建筑内部通透明亮,外形如蒙古包,与山林融为一体,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

八十三号村趁势推出“蝶变引凤计”:不搞大拆大建,而是紧扣“自驾天堂、木兰围场”品牌,打造“塞罕坝下十里画廊”精品线路,用多元生态业态织密“留客网”。

村民主动将牛群迁出村庄,投工投劳改造村容。青砖灰瓦的民居、青石铺就的街巷、五彩斑斓的花坛,让村庄焕发新生。不少村民把自家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付崇民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他的庭院,亭台、假山、鱼池、菜园错落有致。房间里的温泉泡池热气氤氲,与窗外青山构成一幅水墨画卷。“2023年村里打出温泉,现在直接入户,今年光民宿就挣了十多万元。”他边准备农家饭边笑呵呵地说。

留得住人,还要让人玩得好。八十三号村通过招商引资,以村集体林地入股,开发“十里画廊·灵芝仙谷”康养项目,利用林下适宜的温湿度,发展仿野生灵芝种植。

今年,村里又把闲置广场改造成露天舞台,举办森林音乐季。“白天吹风看景采灵芝,晚上观星听歌吃烤串”,成了八十三号村的新名片。

村党支部书记戴立军介绍,如今村子已从“过路村”变成“打卡地”,累计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民宿入住率提升60%,拉动消费近350万元。

围场拥有816万亩森林,3138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生态家底雄厚。2021年,该县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生态是围场的底色,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底气。”县委书记刘洋表示,要继续守好这片绿,让“两山”实践在塞罕坝下结出更多硕果。

因地制宜、“一村一计”,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惠民富民的金山银山。如今在围场,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生态种植等产业蓬勃发展。每个村庄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一村一计”,用绿水青山版“三十六计”,敲开振兴之门。

塞罕坝下的这片热土,正在书写更多点绿成金的故事。(陈宝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