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米体育服讯(胡杰)为切实提升社区群众消费安全意识,破解“食品当药吃”“保健品治大病”的认知误区,近日,重庆市璧山区市场监管局组织执法人员走进辖区社区,开展“辨清食健药·守护健康行”手把手指导活动,以标签标识为核心切入点,现场教居民快速区分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筑牢群众健康消费“防护墙”。
辨食品:认“SC”标识,“填饱肚子”不治病
“大家看这个包装,左上角印着‘SC’开头的14位数字,这就是食品的‘身份证’!”活动现场,执法人员拿起常见食品包装,向居民讲解辨别要点。食品的核心功能是提供营养、满足日常饮食需求,绝非治疗疾病的“良药”。辨别时只需紧盯两大标签信息:一是生产许可证号为“SC+14位数字”,这是食品生产的法定凭证;二是标签仅标注名称、配料表、生产日期等基础信息,绝无“治疗”“治愈”“缓解病症”等功效描述。
“凡是说‘吃某某食品能降血糖、治咳嗽’的,都是骗人的!”执法人员强调,若发现食品宣传治病功效,均属虚假宣传,居民可立即向监管部门反映。

辨保健:找“蓝帽子”,“调节机能”非药品
“这个天蓝色的‘小帽子’标志,就是保健食品的专属标识!”针对居民关心的保健食品辨别问题,执法人员现场展示样品,拆解关键标识。保健食品是食品的特殊类别,仅能调节机体功能,不能替代药品治疗疾病。辨别要点集中在“一标志、一文号、一声明”:一是标签右上角必有天蓝色“蓝帽子”专用标志;二是标注“国食健字”或“食健备”批准文号(如“国食健字G202XXXXXX”);三是显著位置必须印有“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警示声明。
执法人员提醒,缺少任一要素,或宣称“治病救人”的保健食品,均为违规产品,切勿购买。

辨药品:查“国药准字”,“功能主治”对病症
“药品是治病的特殊商品,认准‘国药准字’才靠谱!”在药品辨别环节,执法人员重点讲解“身份标识”与“功效匹配”原则。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辨别时需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标签标注“国药准字”批准文号(如“国药准字H/Z202XXXXXX”,H为化学药、Z为中成药),无此文号的绝非药品;二是说明书必须明确列出“功能主治”(适应症),清晰说明“能治什么病”“怎么用”。
“没有‘功能主治’,或宣称‘包治百病’‘无副作用’的,都是虚假宣传!”执法人员叮嘱居民,购买药品需核对功效与症状是否匹配,切勿盲目听信夸大宣传。
此次活动通过“实物展示+现场实操”的方式,让居民掌握了“一看标识、二辨功效”的辨别技巧。下一步,该局将持续开展此类科普活动。若居民发现可疑产品,可拨打12315热线举报,监管部门将全力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与用药安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黑猫投诉
广告刊例